《卞氏家譜》不分卷,2006年光裕堂電腦排印本。主編卞之寧、卞毓福。
我在溧水區(qū)檔案局卞新宏先生處見到此書。據(jù)他介紹,卞氏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相傳黃帝有兒子叫龍苗,龍苗生吾融,吾融的兒子被封在卞國,史稱卞明。其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遂成卞氏。二是西周時,周武王姬發(fā)封自己的弟弟叔振鐸于曹,世稱曹叔振鐸,其支庶子六世孫中有個勇士名莊,在魯國做官,被封于卞邑,其后人以采邑為姓。在光裕堂《卞氏家譜》的所有譜序中,均記載其來源為曹叔振鐸之后。
卞氏的一世祖為卞耀,世居山東兗州府濟陰縣冤句(冤句由于黃河水患,故址無存。有曹縣西北說,東明縣說,荷澤縣西南說等)。四世祖卞壸 (kǔn)從山東遷往南京,成為江南卞氏一世祖。南京卞氏四十四世孫居仁公(宋寶慶年間進士)隱居于高淳秦溪,四十九世孫夢鯉公(行百三)由秦溪始遷溧水肇莊(今洪藍卞家自然村),夢鯉公為溧水卞氏一世祖。今溧水卞氏主要集中在洪藍街道陳卞村的卞家和南山頭兩個自然村,全區(qū)各鎮(zhèn)街均有零星分布。
溧水卞氏的宗祠堂號“光裕堂”,是取自卞壼的曾祖父卞耀的字“光?!薄?/font>
南京卞氏從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第一次修譜,邑人魏良臣作了序。到民國九年(1920)為第九次修譜。2006年是第十次修譜。熊瓘、楊公翰、鄭制錦、夏文源等分別為卞氏家譜作序。
《卞氏家譜》中記載了卞隨、卞和、卞莊子、卞元亨、卞粹、卞壸、卞三元、卞之琳等歷史名人。其中以江南卞氏一世祖卞壸最為著名。
卞壸(281—328),字望之,濟陰冤句人。東晉明帝時,他官至尚書令。東晉成帝即位后,卞壸與庾亮共輔朝政。咸和三年(328),蘇峻發(fā)動叛亂,卞壸領軍御敵,他與兩個兒子都在巷戰(zhàn)中陣亡。次年,成帝賜葬于冶城西側(cè)(今南京朝天宮)。
南唐時,冶城卞壸墓前建有思貞亭。南宋慶歷三年(1043),建康知府葉清臣將卞壸墓北的忠貞亭改為忠孝亭,同時用一根南朝墓前的石刻望柱磨平刻制了“卞壸墓碣”,上題“晉尚書令假節(jié)領軍將軍贈侍中驃騎將軍成陽卞公墓”。明初,朱元璋在雞籠山(今南京北極閣)建“十廟”,其中就有奉祀卞壸父子的卞壸廟。明清時,冶城卞壸墓附近建有卞公祠、全節(jié)坊、忠孝泉。清乾隆皇帝南巡時,在此諭祭并建有碑亭。太平天國失敗后,朝天宮形成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公祠的格局?,F(xiàn)在朝天宮尚存南宋的“卞壸墓碣”及清道光年間由陶澍重建的“有晉父子忠孝卞公之墓”碑。
在清同治四年(1865),太平天國剛剛失敗,順天府尹卞寶第、其胞兄卞寶書、進士卞寶璋(溧水人)等卞氏后人就聯(lián)名寫信給曾國藩,要求重修卞壸廟,得到批準。請秀水楊象濟撰寫了《重修卞忠貞公廟碑》。此碑已毀,在溧水《卞氏家譜》中尚存此碑的全文?,F(xiàn)轉(zhuǎn)錄如下:
重修卞忠貞公廟碑
楊象濟
同治三年夏六月,王師復金陵。于是順天府尹卞寶第、道銜補用知府寶書、癸亥科進士寶璋、候補知縣乃諶、安徽補用都司武舉人長松、守備銜壬子科武舉悅庭、高淳縣學生庭芳詣兩江總督爵相湘鄉(xiāng)曾公,呈稱:始祖晉驃騎將軍兼尚書令忠貞公賜葬墓地江寧城內(nèi)冶山,迄今一千七百余年,春秋二季例由督署委官致祭,祭款銀兩由江寧府領給,我朝純廟(指乾隆帝)南巡五次,諭祭并建碑亭,今將以次修復,應請官為檄示禁止樵采。于是曾公筮日率屬詣祭,書額于廟,后事肅肅,觀者敬嘆。既退,卞之人士,以寶璋與秀水楊象濟為己未鄉(xiāng)舉同歲生,千里走書幣于楚,征文刻其麗牲之碑。案志,公墓建于東晉,代有興筑。明祖定鼎,營朝天宮,將及公墓,以感神異中止。逮我圣清,圣祖臨幸江南,手諭褒錄前代忠良。雖值龍興之際逆我顏行,無不予謚褒異,存其祠廟。公之大節(jié),炳如日星,宜其屢荷奎章,蒸嘗無替。今又二百余年,粵賊禍作,所至皆燼琳宮梵宇,鞠為茂草,獨以公之義烈,長在人心,而又得孝子順孫抱殘舉廢,支持于蕩析之余,經(jīng)營于灰滅之后,地方長吏又能先其所急,表幽發(fā)光,俾萬世子臣之節(jié)不沒于天壤。
象濟雖極詞揚厲,其何以有加于公哉。顧公生典午之世,逆臣跋扈,王綱撕裂,卒至爪透身殉,一抔之土,幾于莫保,迄今十有五朝。際圣人中興之運,云礽獄獄,規(guī)復舊觀。凡有血氣,莫不奮興,非獨為公一家之慶也。
乃諶為廣西布政司斌子,其兄乃繩,官婁縣令,庚申死難,長松有弟隨向忠武,行間戰(zhàn)死秣陵,卞人方將祔祀于祠,以彰忠烈,庶幾不辱其先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