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宗譜》十二卷,葛炳文(周盛)主修,葛仁厚(漠三)纂修,仁喜、仁泰、仁禧協(xié)修。民國十五年(1926)振德堂木刻活字印本,譜師為高淳甘文熙、徐廣生。共印十二部,按“天地元黃,宇宙洪張,日月盈昃”為領(lǐng)譜字號。溧水區(qū)柘塘街道地溪村現(xiàn)藏“月”字號一部,保存完整,長35厘米,寬22.5厘米。2017年4月21日,葛明安先生陪同我們一行四人到柘塘地溪村去看譜。
卷一,序、源流、凡例、家規(guī)、家訓(xùn)、祠堂圖、祠堂記、祖塋圖、舊譜跋、祭田清單、歷年領(lǐng)譜編號、重修宗譜捐款名單,傳、贊、墓志銘等。卷二至卷三,傳、贊、壽序等。卷四,世系圖。卷五至卷十二,年表。
民國十五年(1926)振德堂《葛氏宗譜》共收乾隆九年(1744)袁枚、謝之埰、葛彭年、葛超等四篇序;乾隆四十四年(1779)錢大昕、葛惟謙、楊 等三篇序;道光七年(1827),濮塋的序一篇;光緒六年(1880),徐勉、葛蔭南的兩篇序;民國十五年(1926),葛周盛、葛仁厚的兩篇序。計有譜序十二篇。
據(jù)本書《源流》稱,柘塘葛氏為葛天氏之后人。這個遠(yuǎn)古部落利用葛這種植物纖維來織布、制衣,后人才稱之為“葛天氏”。 葛天氏還是樂舞的發(fā)明者。柘塘葛氏是東晉道教學(xué)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xué)家葛洪的后裔,在祠堂正中懸掛著葛洪的畫像。葛洪在溧水曾留有遺跡,清《光緒溧水縣志》卷十九稱,“葛仙翁修道處在浮山朝陽洞”。
振德堂《葛氏宗譜》記載,元至正年間,子成公由句容遷到柘塘,到清乾隆九年(1744)時已傳十四世,子孫繁衍,為當(dāng)?shù)赝??!陡鹗献谧V》始修于明代中葉,始遷祖子成公之前的歷史,由于“世遠(yuǎn)年湮,不可備考”。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花時六年。光緒六年(1880)重修花時四年。而民國十五年(1926)重修花時兩年。道光、光緒、民國三部譜均印十二部,并都按“天地元黃、宇宙洪張、日月盈昃”12字為領(lǐng)譜字號。據(jù)葛明安先生稱,在修祠堂時,聯(lián)系了本族宗親,分布在本區(qū)柘塘、烏山、群力等地,還有江寧西北村、高淳東壩、宜興等,安徽繁昌、蕪湖、淮南、鳳陽。另外在上海、武漢、重慶、南寧等地也有分布。初步統(tǒng)計,已有八百多戶,幾千人口。
當(dāng)年,葛氏宗祠有祭田百余畝,但因“管事者漁食耗費”,所以“歷年不見有余”,使修譜造成困難。民國十五年(1926),葛周盛在《譜序》中說了修譜之不易: “譜事延久不修者,非公款之不足,實別有事故橫梗其中,因之發(fā)出重重障礙,若不設(shè)法掃除,何以對祖宗?何以示后嗣乎”?于是“將譜例、家規(guī)修正者二條,增入者八條”,強調(diào)了對祭田及宗祠公款的管理。
在傳、贊、壽序中記載了許多葛氏族人在外地經(jīng)營岐黃的經(jīng)歷。或行醫(yī)治病,或開設(shè)藥店。其中有一位名叫葛圣祥(譜名惟麒,字名譽),他以濟(jì)世為懷,見到病家設(shè)酒食款待他,反而批評病家,說“我來治病,非貪口腹也”。 葛氏還有一支定居在安徽定遠(yuǎn)縣爐橋鎮(zhèn)。不少以經(jīng)營岐黃為生,還出了一名文史專家,叫葛蔭南,他曾參與編寫了《壽州金石志》《鳳臺縣志藝文志》《光緒壽州志》《光緒鳳臺縣志》等。
在明、清之際,直到民國,溧水有很多人在外地從事中藥業(yè),陳孝金先生曾在《我所知道的溧水中藥業(yè)》一文中作了介紹。
振德堂《葛氏宗譜》收有袁枚于乾隆九年(1744)所作的序。他在《重修葛氏宗譜序》中:稱,乾隆七年,有新考上的秀才葛文濤來拜見他,提出了請他為《葛氏宗譜》作序的要求。他很喜歡這個秀才,于是答應(yīng)了葛文濤的要求。袁枚沒想到自己竟“以倉卒去溧”。直到乾隆九年,“念前已諾生所請,因為序而郵寄焉”。這個故事證明了袁枚在溧水任知縣的時間是很短的。又據(jù)《祠堂記》稱,袁枚還親筆書寫了“葛氏宗祠”四字作為祠堂的匾額。
現(xiàn)將袁枚所作《重修葛氏宗譜序》轉(zhuǎn)載如下:
重修葛氏宗譜序
家乘,仿國史意也。朝廷之記載,不可一日而失其官;族譜之流傳,不可一日而失其守。余嘗考《周官》,小史之職,奠世系,辨昭穆,以定邦國之志。后世以家為族,各立其譜,以志所從出,其《周官》遺意歟!由是觀之,譜之有關(guān)于世教也,綦重矣!顧有問其支派,恍惚而莫知其由;考其遷流,依稀而僅得其概,代遠(yuǎn)年湮,寖以放失。吾知仁人孝子之心,必有惄然抱痛而不能自安者耳。
余自中秘來吏于溧,適葛生文濤以英年銳氣,初膺茂才之選,修謁于余,晉接之暇,余固已心儀其人矣。顧生語不及他事,而以重葺家乘,請余言以弁其簡端。余嘉生之族人心存于仁孝,誼篤乎本根,良卓卓可稱述;而以生之明敏,左右其間,克成盛舉。余益樂得而陳其說焉。
昔郭崇韜自托于汾陽之裔,以誣其祖,當(dāng)時恥之。若葛氏之世有隱德,足以庇賴其子孫,固不必意為影附,而振振繩繩,何莫非亢宗之杰者。獨以歷有年所家譜沉淪,十?dāng)?shù)世以前邈焉難考,而代鐘仁厚,享有遐齡、生輝泮壁、聲名彪炳者,且指不勝屈焉。不有記述,則將來之湮郁,不幾等于前代之迷茫乎?
及今而族譜之告成有日矣。將自是而為袝為祧,為昭為穆,世次之親疏遠(yuǎn)邇,井然而不紊,可以一展卷而盡得之。修廢舉墜,使前此數(shù)百年之流傳,一旦昭然若發(fā)矇焉。是即《禮》所謂“還本歸原(元)”,不忘其所自生者,推而行之者也,觀乎此而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善夫橫渠先生有云:“子孫才,族將大。”肯堂肯構(gòu),匪伊(異)人任。今葛氏之有是譜,宜其本支百世,椒枝繁衍而勿替也?!兑住吩弧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豈虛語哉?抑余于生有厚望焉,士君子處則有守,出則有為,在家在邦,當(dāng)各有樹立,恢廓其先世之規(guī)模,以為后人法,夫豈區(qū)區(qū)墨守一隅而已耶?余固欲詔生而勉之。
以倉卒去溧,迨官于沭陽,則又關(guān)河間隔矣。念前已諾生所請,因為序而郵寄焉。蓋是編雖家乘乎,即以備后世之采擇也可。
大清乾隆九年孟冬月,前翰林院庶吉士,原署溧水縣事,今知淮安府沭陽縣事,甲子科江南文闈同考試官,加三級紀(jì)錄四次,侍生袁枚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