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湖北岸有條小河叫花溪河,老百姓習慣稱作花溪港,一直沿襲至今。小港座落在溧水縣明覺地區(qū)境內(nèi),全長約五千米。早在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至正金陵新志》上就有記載:“花溪港在溧水州西南四十里”。該港發(fā)源于左山,水流由北向南,入石白湖。小港雖不長,上面卻橫跨三座石拱橋和兩座木板橋。港口的拱橋叫花溪橋,向上約700米處的拱橋叫白馬橋。白馬橋由吳盛先倡建,約建于公元1777年以前,清乾隆四十二年編纂的《溧水縣志》上有此記載。再向上約500米處的拱橋叫湯橋。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纂修的《建康志》上記載:“湯橋在縣西四十里”。明萬歷七年(1579年)編纂的《溧水縣志》上記載:湯橋系“邑民黃善十造”,清乾隆、光緒《溧水縣志》均有記載?,F(xiàn)在花溪橋已拆除殆盡,湯橋也已筑成常州到蕪湖的一級公路大橋,現(xiàn)稱勝利橋。唯有白馬橋尚存,橋基原樣完好,只是因石拱塌壞而在1965年改建成石板平橋了。
花溪港原是外港跟,跟石白湖相連,隨著潮水的漲落而或大或小?;ㄏ劭诘臇|岸很早曾筑有花溪圩,圩是在港邊湖灘草地上圈筑而成,土地約300畝。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編纂的《溧水縣志》上就記載了“山陽鄉(xiāng)有花溪圩”。后因累遭洪水的侵襲而癱廢了。抗戰(zhàn)時期的1943年在地方政府的領導下,也曾發(fā)動民工修筑圩堤,但未建成。本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在明覺人民圍湖造田的大決戰(zhàn)中,將原花溪圩和花溪港兩岸的十多個小圩約兩千余畝的土地筑成規(guī)模較大的花溪圩,而花溪港已被改造成圩內(nèi)的一條內(nèi)河了。自實行農(nóng)業(yè)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以來,小港隨著農(nóng)田基本建設的進展,已被分割成好多個小段,成為農(nóng)民放養(yǎng)魚蝦和種植菱藕等副業(yè)產(chǎn)品基地,每年的經(jīng)濟收入非常可觀。
花溪橋在花溪港口,橋址屬江蘇省溧水縣明覺鎮(zhèn)轄地,橋西不遠處是安徽省當涂縣博望鎮(zhèn)屬地。港口地處蘇皖兩省交界點,是沿湖一帶居民來來往往的必經(jīng)之地,據(jù)說以前還是通往溧水縣城和通往當涂縣城的交通要道。
花溪橋傳說建于宋代,
但地方志未見記載。明萬歷《溧水縣志》上寫著:“花溪橋縣西四十五里”。清乾隆、光緒《溧水縣志》上都有此橋的記載。據(jù)說乾隆年間重修過,
毀于清咸豐年間太平軍和清軍的戰(zhàn)爭之中。解放初期,凡從花溪港口經(jīng)過的人,都能看到殘存的橋基和散落港口兩旁的石塊,
卻不見有拱橋了。秋冬季節(jié),石臼湖水降落,
港內(nèi)河床暴露成小水溝,有好心人搬幾塊石頭墊墊腳就能走過,無橋一樣來往。春夏潮汛,湖水猛漲,港內(nèi)水滿,港口無橋,行人想過河,如渡船不在,就必須繞向上游的白馬橋過去??梢娀ㄏ獦蛟趦砂度嗣窠煌械淖饔檬呛蔚戎匾?/div>
1967年明覺公社同心大隊和三星大隊興修周家圩涵洞和建筑中天堡長崗渠道機垛,需用石料,就組織社員搬取花溪橋橋基上的石塊?;ㄏ獦驏|西兩邊各有一個5米見方的橋基,跨度約10米。一到工地,他們先將東邊橋基上如大石碑般的石板一塊一塊地撬起運走。當拆至水平面下的最后一排大石板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下面有密集的木樁,猶如紙煙盒中的香煙樣,排滿整個橋基。木材的發(fā)現(xiàn),引起公社領導的重視,即選派強勞力,全力以赴,用兩天時間,將800余根大木頭全部挖出。同時,也引來博望公社長流、裕溪兩大隊的干部來交涉。理由是花溪橋座落兩省交界地區(qū),屬蘇皖兩家所有,石板、木材也應兩家均分。為解決此事,溧水縣和當涂縣軍管會均派有負責干部在同心大隊花溪孫家自然村舉行會談,由于我方以溧水縣志記載為依據(jù),花溪港屬江蘇領地,橋在江蘇境內(nèi),古橋應是江蘇人造,橋權屬于江蘇。對方因拿不出證據(jù),就不再爭執(zhí)了。對被扛走的木頭,也就沒再細追。
花溪橋的石板后來全用于涵閘的建造。木材的一半用5條大絞網(wǎng)船送往蒲塘集鎮(zhèn)縣水利指揮部,其余的一半分給三星、同心兩個大隊。后來這些木材又都用在1969年周家圩、老圩的防洪搶險之中。
花溪橋基的用料講究,施工嚴密,石頭均為大青石板,鋪在木樁上的一排,塊塊一樣。木頭根根相差不多,全是長約3.5米、直徑約20厘米的圓桁條。據(jù)有經(jīng)驗的老工匠講,木頭一根一根打入地下,排列整齊,樁縫之間是用石灰拌糯米汁加桐油澆灌而凝結成整塊,可以經(jīng)久不衰。這些木材出土后,仍象新木一樣,不見絲毫損傷。從橋基布局的合理,結構的堅固來看,令人佩服古代設計者和建造者的智慧和才能,也能想象出花溪橋確是一座形式優(yōu)美、古樸典雅、雄偉壯觀的古橋。
1972年花溪圩堤建筑成功,自花溪港口順著圩堤外圍開辟了一條泄洪溝。1973年在這條小河上,距花溪橋遺址向上約150米處,建造了一座新的拱橋,全為石結構。橋?qū)?/font>4米,跨度9米,高15米,全長30米,現(xiàn)在已是沿湖一帶居民往來經(jīng)過的要道。但此橋建在花灣孫家自然村村東,和村連在一起,因村起名,不再叫花溪橋而叫“花灣孫橋”了。
花溪港與花溪橋已成為歷史。如您到花溪圩堤上漫步走一圈,站在石臼湖畔的大堤上望上一眼,還能見到港與橋遺址的痕跡。
微信圖片_20210505090124.jpg (77.88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2021-5-5 09:01 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