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查看大圖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
本帖最后由 金沙江 于 2021-11-25 15:53 編輯
【客民遷徙】 七碗米的故事 阮成根
我的祖籍是河南省光山縣新集鎮(zhèn)彭河村藍河(今屬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金蘭山街道彭河居民委員會藍河自然村)。我們石湫老虎頭村以阮明遠為始遷祖,二世為阮方午,三世為阮征載(我的高祖)。 我曾祖叫阮泰宏,是高祖阮征載次子,原先隨高祖在句容生活,高祖阮征載因吸毒敗光家產(chǎn)后,曾祖阮泰宏分得七碗米。為了生活,他帶著曾祖母陳氏及長子阮永福(我祖父)到溧陽縣投靠他的岳父。到溧陽后,生下了我的二叔祖阮永祿、三叔祖阮永壽。我曾祖母陳氏在世時常常跟我們講述七碗米分家的故事。 高祖阮征載年輕時家境貧寒,為了生活,他拖家?guī)Э谘卮髣e山遷徙到湖北黃安(今紅安)落腳,兩年后度日艱難,他們又回到河南老家。后來聽說有本家遷居到江蘇句容一帶落腳,他就用籮筐挑著三個兒子阮泰宜、阮泰宏、阮泰定,逃荒下江南,經(jīng)過千辛萬苦,落腳在句容縣天王寺的老唐村。他們安家后,由于高祖肯吃苦,日子過的挺不錯的,于是置辦了一百多畝田地,還參股購 房產(chǎn)、建祠堂。可是后來高祖阮征載卻染上了毒癮,他把大部分田地都賣光了用來吸鴉片,從此家境一貧如洗。 大約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高祖阮征載在句容天王寺因吸毒返貧后,給他的三個兒子分家,我曾祖阮泰宏分得了七碗米,當時已生了長子阮永福,他帶家眷投靠到溧陽縣的岳父家(曾祖母陳氏,大概是在河南時訂的娃娃親,她家下江南時安家在溧陽縣同官鎮(zhèn)崗頭上村),借住在溧陽縣同官鎮(zhèn)的西蔣村。曾祖阮泰宏勤儉持家,發(fā)奮操勞,依托溧陽縣山區(qū)中竹料冬季需下山上船的契機,專門推著小車販賣竹料,所得收入與山主分成,賺了不少錢。于是他便在橫澗的大竹棵村購房購山,置辦地產(chǎn),并與親家彭氏(我父親阮觀旸的外公,村中富戶,對阮家有所幫襯)一道在村里安家。至此,曾祖阮泰宏及三個兒子(阮永福、阮永祿、阮永壽)定居在了溧陽縣。大曾祖阮泰宜在句容天王安發(fā)家,有子阮永和,有孫子輩阮觀昌(奍子)、阮觀景、阮觀昇、阮觀昱等。三曾祖阮泰定妻子亡故后,一雙兒女寄居在岳母家(溧陽縣城邊的一個大戶人家),他們在十幾歲時相繼夭折,阮泰定后來便只身跟隨我曾祖阮泰宏一起生活。 溧陽的大竹棵村是山澗小沖,田地分散,靠天收獲,沒有太大發(fā)展空間。阮氏全家的生活只能勉強維持。窮則思變,三曾祖阮泰定空閑時四處打聽可以安身落腳之處,后來他來到了 溧水,聽河南老鄉(xiāng)說西橫山有不少空地拋荒多年(估計是太平軍撂荒的),于是曾祖阮泰宏一家遂與天王寺大曾祖阮泰宜的養(yǎng)子阮觀昌以及同樣來自河南的一個本家阮觀有,來到了西橫山南面定居。他們墾荒種地,費盡周折。因住所在老虎山北面最高處,三曾祖阮泰定給村子起了個名字叫老虎頭。最后我的曾祖阮泰宏花了400塊大洋(其中向親家彭家借了200塊大洋),買斷了老虎頭70畝田產(chǎn)及周邊山地。他的三個兒子分家抽簽,最后,阮永福(我祖父)、阮永祿(二祖父)來到了溧水,阮永壽(三祖父)留在溧陽守舊宅,曾祖給三祖父阮永壽另加了老虎頭的五畝田產(chǎn)。 我曾祖母陳氏(約1872—1959,88歲)人緣好,賢惠有加。大竹棵彭氏(彭洪坤的父親)與元配生有三個女兒,第三個女兒長到八個月時被送到我曾祖母陳氏那兒寄養(yǎng),她就是我的奶奶(1897—1962,66歲)。彭氏喪妻后續(xù)弦生1子(即彭洪坤)、生1女(第四女),這第四個女兒(我父親叫她蠻小姑)才幾歲,她媽媽(彭氏續(xù)弦)又病故,彭氏又將他的四女兒蠻小姑送給我的曾祖母陳氏撫養(yǎng),蠻小姑長大出嫁后未生育子女,又回到曾祖母陳氏家,直至去世。彭氏(彭洪坤父親)后娶第三房,另生有兒女。曾祖母還有一個親侄子陳明讓也跟著自己生活,陳明讓窮困潦倒一生,后娶陳沿村周家寡婦,生了一個女兒陳年娣,可后來寡婦卻跑到馬鞍山另外嫁人了。陳年娣成年后嫁給了溧水的程來金。 我祖父阮永福(約1895—1932,38歲)有2子2女:長女(我大姑)出嫁溧陽西岕,未生育即亡。次女(我二姑)嫁本村傅文明,育有三個女兒(我的三個表姐)。長子阮觀晞(阮成林父親),1921年生,1970年病故。次子阮觀旸,即我父親。祖父阮永福病逝后的第二年,祖母彭氏帶著我的父親阮觀旸(當時3歲)回到溧陽的娘家,送16歲大姑去溧陽完婚。祖母彭氏在溧陽西岕時,她的大姐介紹她與本村的蔡氏結婚,祖母婚后又生有1子1女,即我在溧陽的蔡姓叔叔和姑姑。 我二祖父阮永祿,字華庭,約生于1902年。二祖母陳氏是童養(yǎng)媳,也是我曾祖母的親侄女,他們有5子1女(觀旭、觀昕、觀昶、觀昭、觀曜)。二祖父有文化,做私塾先生,腦筋活絡,為人正派,徒弟眾多,維持本地治安,非官非匪,在當?shù)仡H有威望。當年新四軍某部曾經(jīng)在他家借宿過多次,二祖父均給予方便,并嚴格保密,也可能是出于自保。解放后因其參加過刀會組織,又沒有資料證明其保護過新四軍,還是被列為政府打擊對象,他不想坐牢,便在外面東躲西藏,1956年病故,享年55歲。 我三祖父阮永壽,定居溧陽,約1905年生,1935年病故,壽僅31歲。有3子1女(觀晌、觀皓、觀映,女兒即嫁給當涂縣新市鎮(zhèn)的姑媽)。后來三祖母招贅本村劉漢,育1子1女。伯父阮觀晌于15歲時從溧陽來到溧水老虎頭村,耕種當年分家時所得的五畝田地。 我父親阮觀旸生于1931年。在他二歲時我祖父病故,我祖母于1933年帶著他改嫁到了溧陽縣的蔡家(舊時稱拖油瓶)。父親11歲時(約1941年冬)與伯父阮觀晌一道,返回溧水老虎頭生活,與曾祖母陳氏及我伯父阮觀晞(阮成林父親)一家同住,他們一大家子人供我父親上學,父親小學畢業(yè)后考取溧水縣中學的初中,可最后還是因家里太窮而輟學了。 我們?nèi)罴译m然清貧一世,但家規(guī)祖訓卻嚴格規(guī)范。父親15歲時,二祖父阮永祿便常常教誨他,人要“三不能”,即:筆不能亂寫,手不能亂伸,情不能亂種。違反者就不能算正人君子,必遭周圍人家的防范和唾棄。這個家規(guī)其實至今也不算過時,值得我們小輩傳承。 曾祖阮泰宏派下觀字輩共有10個孫子,皆按年齡排行稱呼,截止目前,尚有老五觀晌、老七觀旸(我父親)和八嬸、九嬸在世,我衷心祝愿我的這些長輩們安享晚年,健康長壽。 曾祖阮泰宏派下曾孫為“成”字輩(總譜22世,老虎頭第7世),長大成家后去世的有阮成棟(2017)、阮成彬(2007)和阮成忠(2012)。 阮氏家譜派行為(河南新縣第16世至第47世,石湫老虎頭第1世至32世): 遠方征泰,永觀成祥。景崇先志,福善榮昌。 傳家忠孝,道慶民良。承宣寶定,德裕乃康。 我們的祖籍在河南信陽市的新縣,曾祖阮泰宏,以七碗米分家,歷盡艱辛,從句容縣天王寺轉到溧陽縣,又從溧陽轉到溧水縣,在西橫山下的老虎頭扎下根來,世代傳承。這些故事,我曾祖母陳氏在世時常掛在嘴上,她老人家對這些經(jīng)歷有時炫耀、有時還發(fā)些牢騷。我們這些阮家后人永遠懷念她。 這段歷史,是我在父親阮觀旸的口授下整理出來的,很粗糙,也很瑣碎,就算是我們?nèi)钍霞易宓淖冞w史吧。閑來無事,讀后頗為辛酸,感慨良多: 首先,清末民國時期,政局動蕩,戰(zhàn)火不斷,百姓居無定所,民不聊生,溫飽不能保證,以至逃荒要飯,遷徙成風,實為生計所迫。有話說河南人三年不發(fā)財就要搬家。這也是底層民眾當時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 第二,那個年代各為生計奔波,青壯勞力體力嚴重透支,都難以長壽。我曾祖母陳氏能活到88歲,實屬罕見。 第三,以前,醫(yī)療衛(wèi)生很不發(fā)達,人的生存全靠天命,有時女人生孩子都是過鬼門關,嬰兒成活率也難以保證。 現(xiàn)如今,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溫飽發(fā)愁、為生活四處漂泊了,居所穩(wěn)定了,幸福指數(shù)也不斷提高。我衷心祝愿國家的明天更美好,阮家的子孫更興旺。 時值父親阮觀旸八十八歲。 (本文由阮成根寫于2018年元旦,由阮成誠提供,由江文宏重新整理)
版權及免責聲明
1、如本文中文字或圖片侵犯了貴方的版權或名譽權,請與我方聯(lián)系,我方在核實后,會及時刪除。
2、本文由網(wǎng)友自行發(fā)布,本站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3、對于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wǎng)站內(nèi)容而引起的民事糾紛、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wǎng)站不承擔責任。
本文地址: http://m.fs-ll.com.cn/thread-558989-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