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查看大圖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立即注冊
×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樂 于 2022-10-11 21:15 編輯
轉發(fā)說明:此文為傅章偉先生最新力作,原文首發(fā)刊載于《秦淮源》2022年第4期“中山史話”專欄中?,F(xiàn)經作者本人同意,分享到本網站《中山文史》版塊,歡迎各位文史愛好者及網友研讀。謝謝!
微信圖片_20221011210809.jpg (279.09 KB, 下載次數(shù): 57)
下載附件
2022-10-11 21:14 上傳
右一為作者傅章偉先生。
微信圖片_20221011210822.jpg (333.87 KB, 下載次數(shù): 60)
下載附件
2022-10-11 21:15 上傳
微信圖片_20221011210829.jpg (393.98 KB, 下載次數(shù): 56)
下載附件
2022-10-11 21:15 上傳
傅 章 偉
一、清代溧水科舉考試的成績有多差 據(jù)南京大學范金民教授統(tǒng)計:清朝自順治二年(1645)開科取士,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廢除,260年間共舉行過112次殿試,產生了112名狀元,全國總共錄取進士26815名。 江蘇省地跨長江南北,是清代科舉考試成績最輝煌的省份,而最厲害的是蘇南四府,即蘇州府、常州府、鎮(zhèn)江府、江寧府,是奪金摘銀的大戶,共出了43名狀元,考取1992名進士。鐘靈毓秀,江南的錦繡山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 溧水縣地屬江南,在清代的科舉考試中成績如何,能否與江南諸縣比肩,同樣也出類拔萃呢?溧水是江寧府的轄縣,我們先看所在的江寧府的情況如何。 蘇南四府,科考成績并不均衡,其中蘇州最為世人矚目,有29科的狀元都出在蘇州,全國四分之一以上的狀元是蘇州人;常州府狀元7人;鎮(zhèn)江府狀元4人;江寧府狀元3人,在四府中江寧府狀元數(shù)最少。各府考取的進士數(shù)量差距也很大,列表如下:
從絕對數(shù)上看,鎮(zhèn)江府進士最少,但是鎮(zhèn)江府地域小,轄縣少,僅領三縣,而三個縣就出了211名進士,平均每縣達70多人,表現(xiàn)不俗。相比之下又是江寧府最差,領縣和常州府相同,總數(shù)僅是人家的一小半。江寧府各縣平均數(shù)又是最低,40人不到,其他三府縣均都在70人以上。江寧(南京)作為省會城市、江蘇首府,考試成績排名處在這樣的位置,實在有點尷尬。 再看江寧府所轄八縣進士分布情況,溧水在江寧府、乃至蘇南地區(qū)所處的位置便清楚了然。
江寧府的八縣中,上元、江寧、溧陽三縣歷來考試成績優(yōu)秀,即使放在蘇州府、常州府也算是佼佼者。而差就差在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等五縣。五縣有多差?五個縣進士數(shù)加在一起也只有51名,還抵不上人家一個縣,僅是蘇州吳縣(203人)、常州武進縣(208人)的四分之一;更不要說杭州錢塘縣(339人)、仁和縣(379人),那只能是他們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還不到。 而在江寧府最差的五縣中,溧水又為差中之最,蘇南四府二十九縣中,溧水縣倒數(shù)第一。有清一代,溧水只有5人中式成為進士,更不要說探花、榜眼、狀元,連一個翰林也沒有。和先進發(fā)達的縣相比,溧水清代科舉考試成績之差,不是幾人、幾十人的差距,而是幾倍、幾十倍的差距。進士寥寥,正表明教育的落后、文化的落后,而溧水的文化教育竟然落后到如此地步,真正匪夷所思?。ㄒ陨蠑?shù)據(jù),均摘自范金民先生《明清江南進士數(shù)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一文)
二、 溧水清代究竟有幾名進士 有人不相信范教授統(tǒng)計的溧水清代進士僅5人的數(shù)字,認為《光緒溧水縣志》記載的是15人。那么溧水清代究竟出了多少進士呢? 成書于光緒七年(1881)的《光緒溧水縣志》卷九為《選舉志》,其《科目表》登錄了溧水科舉考試的中式名單,明朝之前多有遺漏,而清代自順治二年乙酉(1645)至光緒五年己卯(1893),科考名錄是完整詳備的,記載溧水清代進士確實是15人,中式情況如下: 1、 李蔚,順治乙酉舉人,丁亥呂宮榜進士。 2、 李同亨,順治甲午舉人,戊戌孫承恩榜進士,宜興縣籍。 3、 湯聘,順治丁酉舉人,辛丑馬世駿榜進士,江寧縣籍。 4、 謝文運,康熙癸卯舉人,丁未繆彤榜進士。 5、 邰衡,康熙庚午舉人,癸未王式丹榜進士。 6、 王元衡,康熙丙午順天舉人,己丑趙雄詔榜進士,上元縣籍。 7、 黃紹琦,康熙己卯舉人,戊戌汪應銓榜進士。河南鹿邑縣籍。 8、 李英,乾隆甲子舉人,乙丑錢維城榜進士。宜興縣籍。 9、 葉繼雯,乾隆戊申舉人,庚戌石韞玉榜進士,湖北漢陽縣籍。 10、濮瑗,道光辛巳恩科舉人,丙戌朱昌頤榜進士。 11、葉名琛,道光辛卯順天舉人,乙未劉繹榜進士,漢陽縣籍。 12、卞寶璋,咸豐己未,借浙闈鄉(xiāng)試舉人,同治癸亥恩科翁曾源榜進士。 13、濮文暹,咸豐己未順天恩科舉人,同治乙丑崇綺榜進士。 14、濮文昶,咸豐己未順天恩科舉人,同治乙丑崇綺榜進士。 15、楊際春,同治丁卯舉人,戊辰洪鈞榜進士,高郵州籍。 在這份溧水進士15人的名單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有8人注明為其他縣籍。雖然這8位進士祖上都是溧水人,但參加科舉考試時,他們已多年生活在異地他鄉(xiāng),并入了當?shù)貞艏辉偈卿嗨?/font> 以葉繼雯為例,葉家自明代起,世居溧水柘塘塔山渡葉家村。清康熙年間,葉繼雯的祖父葉文機行醫(yī)至湖北漢陽,因醫(yī)術精湛,大獲贊譽,便在漢口開設葉開泰藥鋪,由此定居漢陽縣。葉繼雯鄉(xiāng)試、會試時,登記的戶籍已不是江蘇省溧水縣,而是湖北省漢陽縣;當然,他的孫子葉名琛也是漢陽縣考生,所以葉氏祖孫都不能算是溧水縣籍進士。顯而易見,李同亨是宜興縣籍進士,湯聘是江寧縣籍進士,王元衡是上元縣籍進士,黃紹琦是河南省鹿邑縣籍進士,李英是宜興縣籍進士,楊際春是高郵縣籍進士,這8人都不能算溧水縣的進士。 如此說來,清代溧水應該是7名進士了?但還不是。《光緒溧水縣志》關于卞寶璋的記載不夠準確。卞寶璋是溧水陳卞村人,父親在浙江經商,太平天國戰(zhàn)亂時,舉家避難到浙江平湖縣,便以商籍參加浙江鄉(xiāng)試。落榜后,又以安徽繁昌籍納監(jiān),考中咸豐己未科舉人。同治二年,參加癸亥恩科會試中式,若再經殿試,順理成章就是進士了。偏偏在這時,一批安徽人在北京起哄鬧事,說他冒籍,阻攔他去參加殿試。由于殿試受阻,非常遺憾,卞寶璋未能成為天子門生。“竹坪諱寶璋,江蘇之溧水人。其家九世同居,號素封,尊翁勉旃以儒業(yè)行商于浙,攜家避粵寇難,寄居平湖。命竹坪以商籍試于浙,不遇。因以商于皖之繁昌也,又以繁昌籍納監(jiān),赴咸豐己未科鄉(xiāng)試,中式;旋中同治癸亥恩科會試。皖人咸以冒籍嘩阻于都,未殿而歸浙”(光裕堂《卞氏家濮·卞貢士寶璋公傳》)。卞寶璋“未殿而歸”,只是貢士,所以不能算進士。即使沒有人阻撓,卞寶璋參加了殿試,也不能算是溧水進士,因為他已冒安徽繁昌籍。 有人會問,濮文暹、濮文昶兄弟倆不在江南貢院而在順天府參加鄉(xiāng)試,并且和卞寶璋一樣,也是納監(jiān)入場的,他們能算溧水進士嗎?濮文暹原名濮文照,其父濮瑗在四川做官,他出生在四川,也一直隨父母生活在四川。十九歲時,回到原籍溧水考中秀才,按戶籍規(guī)定,他只能在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因太平天國戰(zhàn)亂,無法返鄉(xiāng),只好采取變通的辦法,把原名改了,花錢成為國子監(jiān)生(即納監(jiān)),以監(jiān)生的身份參加順天鄉(xiāng)試?!?font face="華文楷體">本以儒學教諭應北試,時原籍陷賊,例須取文結而不得也。遂改今名,納監(jiān)入場而中式。原名文照”(濮文暹《見在龕集》卷十二)。卞寶璋是“改籍”納監(jiān),濮文暹是“改名”納監(jiān),一個把溧水的卞寶璋改成繁昌的卞寶璋,一個把溧水的濮文照改成溧水的濮文暹。濮文暹理所當然算是溧水縣籍進士,直到晚年他仍自稱“溧水崇賢鄉(xiāng)老叟”(見濮文暹《江蘇上元縣曹村重修宗祠、族譜序》)。濮文暹是溧水籍,他的胞弟濮文昶也理所當然是溧水籍,這是毫無疑問的。 15—8—1=6,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這樣算來,溧水籍的進士有6人:李蔚、謝文運、邰衡、濮瑗、濮文暹、濮文昶,但這與范金民教授統(tǒng)計的數(shù)字仍有出入。我相信范金民先生是治學嚴謹?shù)慕淌?,他說溧水清代進士5人,不會弄錯。那么6人中必定還有1人不屬溧水籍,該又是誰呢?濮氏父子三人都是溧水籍,這不用懷疑;但又沒有任何材料能證明李蔚、謝文運、邰衡三人,其中任何一位不是溧水籍。 6 月11日,與吳大林先生一道去柘塘看《謝氏宗譜》,路上談及此事,吳先生對我說,李蔚是江寧籍,我問他依據(jù),他說最近有網友發(fā)給他《順治四年丁亥科進士三代履歷便覽》,里面有李蔚是江寧籍的記載,并隨即將文件轉發(fā)給我,我終于找到了苦苦追尋的答案。在此對吳先生表示感謝。 據(jù)《順治四年丁亥科進士三代履歷便覽》記載,順治四年(1647)江南?。ê蠓譃榻K、安徽)共錄取進士二百二十七人,其中江寧府十一人:“李蔚,曾祖雙七;祖鐸,鄉(xiāng)飲大賓;父應科,太學生。鐘山。 《易》四房。壬子年正月二十一日生,江寧籍溧水縣人。乙酉,二十九名;會試,二百四十五名;三甲九名,兵部觀政,庚寅授行人?!?font face="宋體">對李蔚的信息,可做這樣的解讀:其曾祖父,李雙七;祖父,李鐸,鄉(xiāng)飲大賓;父親,李應科,太學生。李蔚,字鐘山,壬子年(1612)正月二十一日出生,江寧籍溧水縣人?!兑住方浛忌嚲矸衷诘谒姆颗?。乙酉年(1645)考中舉人,鄉(xiāng)試排名為第二十九;禮部會試排名為第二百四十五;殿試排名在三甲第九名,賜同進士出身。及第后,先在兵部觀政,庚寅年(1650)改授大行人?!?/font> 李蔚是“江寧籍溧水縣人”,清代溧水縣籍進士只有5名,即謝文運、邰衡及濮氏父子三人。
三、溧水歷代科舉情況介紹 溧水是千年古邑,文化底蘊并不薄,溧水也曾有過教育的輝煌、文化的璀璨;也曾是科第興盛,捷報頻傳,俊彥聯(lián)袂。 《溧水縣志·科貢表》注明“隋唐無考”,我們無法了解隋唐時溧水科舉的具體情況,只知道溧水柘塘人劉太真、劉太沖兄弟在唐朝天寶年間接連考中進士,“太真元昆前已甲科,太沖間歲翩其連舉”(蕭穎士《送劉太沖序》),劉太真官至禮部侍郎,掌貢舉,新舊《唐書》有傳,宰相裴度為他作墓志銘。 宋代是溧水文教的鼎盛時期,溧水出了兩名狀元,僅俞氏一家就出了十名進士,俞栗為此作《十榜傳家記》;吳柔勝父子三人進士,吳潛是狀元,官至宰相。南宋《景定建康志》說到溧水風俗是這樣評價的:“畏法奉公,各守其分。安業(yè)重遷,尤好文學。承平時儒風藹然,為五邑冠。”并且在《儒學志》中極力稱贊溧水的教育,“溧水文風最盛,貢舉為多,固山川奇秀之所鐘,也守令作成之所致?!?font face="宋體">景定二年(1261)十月,溧水教思亭建成,而正好逢上秋闈發(fā)榜,建康府所轄五縣(上元、江寧、句容、溧水、溧陽)共考中十三人,而溧水獨占八人,周應合在《教思亭記》中說:“府統(tǒng)五縣,登名大府者合十有三,是歲溧水居其八,六經皆推首選。” 宋代溧水究竟有多少進士,準確的數(shù)字不知道?!豆饩w溧水縣志·科目表》根據(jù)《宋史》及俞栗《十榜傳家記》登錄了23人,由于前代史料的缺失,這個數(shù)字是不準確的,肯定是有遺漏的。兩宋三百多年間,蒞任溧水的縣令應該有百名左右,但《光緒溧水縣志·秩官表》中僅登錄了21位的名字,有近五分之四的溧水縣令都無從獲知名姓;宋代溧水進士名單不全,這也是不難推斷的。 直到明朝初年,溧水仍是人文淵藪。身居要職、蜚聲朝野的達官顯宦很多來自溧水,端木復初、魏澤是洪武年間的刑部尚書,齊泰是建文朝的兵部尚書,端木孝文、孝思兄弟供職在翰林院。明初的科舉考試,溧水勢頭強勁,洪武十七年,齊泰鄉(xiāng)試第一名,次年成進士。建文元年,應天府鄉(xiāng)試,溧水有六人上榜,“歲己卯(即建文元年,1399)舉于鄉(xiāng)者邑有六人,(姚)崇文作詩以紀其盛,有‘麟洲一舉六鰲連’之句”(《順治溧水縣志·姚崇文傳》)。 然而,接下來的“靖難之役”,朱棣首誅齊、黃,齊泰被殺,家產籍沒,溧水籍官宦廣受株連,直到萬歷年間,還有幾十戶充軍在外,溧水人讀書人的信心倍受打擊,而絕意仕途。“永樂時,齊尚書用衡命死,禍連百家,鄉(xiāng)人懲難,絕意仕進”(《順治高淳縣志·風俗》)。一時間,溧水科場寥落,人才星稀。 后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明朝中晚期教育才有起色。嘉靖時縣令王從善,風流儒雅,向往弦歌而治,重視文教,殷殷教誨學子,時時予以訓導啟迪。萬歷年間的幾位縣令如傅應楨、吳仕詮、陳子貞、徐必達、徐良彥、張錫命等都是進士出身,氣宇不凡,才華橫溢,對溧水的文化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為突出的是徐必達,特別注重教育,對貧困而優(yōu)秀的學子關愛呵護;買學田、蓋周士倉,建書院、聘請名師,凡此種種,促進了溧水教育的發(fā)展。其時,社會上的文化名流,如狀元焦竑、朱之蕃,探花顧起元,一批文人學者,與當時的溧水縣令及本地鄉(xiāng)紳頻繁交往;東南宿儒林古度隱居到石湫乳山,和溧水朋友詩歌唱和;明朝滅亡前夕,姚希孟出獄后寓居溧水,在溧水大地上吟唱;大學士吳甡在縣城掛出了“嘉遯堂”的牌子,在溧水當起了隱士,晚明的溧水文壇還是挺熱鬧的。 晚明,自隆慶五年(1571)到天啟五年(1625),五十四年間,溧水先后出了武尚耕、王守素、楊公翰、王名登、鮑自新、趙之驊等6名進士,教育出現(xiàn)回暖的跡象是很明顯的。明代盡管溧水的文化教育遭受打擊,不再是家弦戶誦、儒風藹然,但進士的數(shù)量也遠遠超過清代,(范金民教授統(tǒng)計為11人,《溧水縣志》記載是17人)。 然而入清以后,溧水的文教并沒有沿著晚明回暖的軌跡發(fā)展下去,而是停滯不前,大踏步地后退。清初,因晚明的流風余韻,康熙年間還中了二名進士,此后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時間長達一百多年,溧水連一個進士影子也看不到,直到道光六年(1826)濮瑗中式,才破了天荒。清代,溧水的文化教育衰敗到幾近荒蠻、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同治四年(1865),濮文暹、濮文昶兄弟同榜錄取,雖然他們是溧水的秀才,以溧水生員的資格應試,但他們出生在四川,成長在四川,其中只在溧水生活過短暫的時間,他們是在父親濮瑗及四川的師友教育成長的,溧水似乎沒有對他們產生太大的影響。 每當大比之年,江南舉子成群結隊地奔赴京城趕考,溧水的秀才們只能坐在家里的冷板凳上郁郁寡歡。即使偶有一兩個人博得了會試的機會,也是鎩羽而歸,悻悻而返。自同治四年以后,直到1905年廢止科舉,溧水再也沒有出過一個進士。清代,溧水的學子夠悲哀的,幾人能看長安花?
四、對溧水文教衰退、科第落后的思考 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溧水的文化如此衰敗,科第如此落后呢?我不揣鄙陋,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第一,責任在朝廷及地方政府。 清政府根據(jù)各政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民情、賦稅繳納、治理難易情況,將其分為“沖、繁、疲、難”:“地當孔道為沖,政務紛紜為繁,賦多逋欠為疲,民刁俗悍、命案多者為難?!?font face="宋體">《清史稿·地理志》,在蘇州府的“吳縣”后加“沖、繁、疲、難”四字,在江寧府的“上元”“江寧”后各加 “沖、繁、難”三字,其他縣有加兩字的,有加一字的,表示這些縣治理的困難所在。溧水既無叢山峻嶺,又無深溝險壑,地不當要沖;鄉(xiāng)氓安于畎畝,不見外事,政務不繁;素憚官府,賦稅上繳及時,從不敢拖欠;民風樸愿,少囂健之徒,無大獄積案,治理不難。所以《清史稿·地理志》在“溧水縣”后注一“簡”字。 “簡”是什么意思?不沖、不繁、不疲、不難。“簡”,就是簡單,簡易。在清朝政府看來,溧水蕞爾小縣,麻煩事少,簡單易治,知縣誰都能當,派誰都行,殺雞無須用牛刀。 《光緒溧水縣志》記載,清代自順治二年(1645)到光緒八年(1882),溧水蒞任縣令79位。其中進士19人,舉人20人,監(jiān)生、貢生、生員計15人,其余25人學歷空白,或標注為供事、奉天人、旗人、滿洲人,等等。 我們看一下明代的情況:溧水蒞任知縣75名,其中成化之前的24人均無學歷記載。而自成化(1465)起,至明末1644),180年之間共有縣令51人,其中進士44人,舉人7人,學歷最低為舉人,而進士竟占80﹪以上。 這樣一比較,我們不難看出,清朝縣令的學歷遠遠低于明朝,而且差距非常大。學歷雖然不能完全代表水平,但總體上大學生總比初中生強吧。清代,從順治起,歷代皇帝都說要崇尚文教,提倡“右文之治”。地方治理,重在守令,而派到溧水的縣令文化程度如此之低, 可以看出大清王朝的“右文之治”,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蛘哒f根本就不重視溧水的“右文之治”。 古人視縣令為父母、師長,縣令對一邑百姓負有管理、呵護、教育的責任?!肮偎雇琳?,皆有父母、師長之職”(《光緒溧水縣志·官師志》)。一批文墨不通的“父母”“師長”,又能撫育出什么樣的子民呢?溧水縣在這樣一批縣令的治理下,文化落后、教育落后,這是必然的。 當然,溧水也到過文化水平很高的縣令,如袁枚。袁枚僅“署縣事二月”,屁股沒焐熱板凳就調到江寧縣去了。也不是沒有關心教育的縣令,如凌世御。凌世御面對溧水文教的衰敗,痛苦地說:“城闕亡弦頌之聲,黌序鮮英俊之彥,良可慨也!”(凌世御《高平書院記》)他殫精竭慮,籌建高平書院。.聘請山長,招攬名師,考核學生,極力想振興溧水的教育,可惜后繼無人,書院成芻牧之場。溧水也有盡“師長之責”的縣令,如趙鉞。趙鉞讓濮瑗做自己的外甥的塾師,借這個名義將他領進縣衙,對他進行單獨輔導,督促他讀書寫作,“且曰:‘吾以汝為吾子弟師,實以汝為吾弟子也。邑士所習文皆不中程度,學又鮮根柢,非改弦易轍不可也。于是授府君(濮瑗)讀書作文法,督之勤,每命一題,至三四作,必許可乃已,功力由是大進”(濮文暹《濮述》)。濮瑗成進士,趙鉞是他生命中的貴人。然而,貴人難得,可遇而不可求。 而清代79位縣令中,像凌世御、趙鉞這樣的注重文化教育的人又有幾人呢?絕大多縣令如凌世御所說,“簿書是急,筐篋是務”,處理完公文,收繳完租稅就萬事大吉。而那些沒有文化的縣令,即使有振興教育的念頭,也拿不出合理的方案,更不會為學子們指點迷津,輔導功課。甚至更有滿人、旗人,對文化教育沒有絲毫興趣,根本就看不起讀書人。溧水的文化教育能不墊底,那才是怪事! 第二、溧水經濟落后,百姓貧窮。 一個貧窮落后的地方,文化教育是很難發(fā)展的,科舉的興盛也需要有經濟的支撐。民國時期,江蘇省縣分三等,溧水是三等縣;后來又分為四等,溧水是四等縣,總之,清代溧水是江蘇省最為貧窮落后的縣。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窮人的夢想;“寒門難出貴子”,這是不爭的事實。十年寒窗,不稼不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中要供養(yǎng)得起;紙墨筆硯、經史子集、《說文》《爾雅》,家中要買得起;教授子弟,延名師、聘儒宿、請高人,束脩不菲,家中要拿得出;進京趕考,一考不中,至再至三,化費銀兩成百上千,家中得有這個實力。溧水貧窮,經濟落后,農民溫飽尚且難以維持,根本就讀不起書;貧寒之家難以承受科舉道路上的高昂費用,迫使他們“輟舉子業(yè)”;或苦苦堅持,但沒有資本獲取優(yōu)質教育。 清代,溧水境內鮮有的田連阡陌、富甲一方的財主富翁,更沒有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雖然也有人在外或做官、或經商發(fā)了財,但這些人不是定居于他鄉(xiāng),就是遷徙至省城,如烏山的章氏,柘塘的鄭氏、葉氏。溧水留不住人,更藏不住財,縣志上說縣內“無千金之家”。經濟落后,窮人多,富人少,這就制約了溧水文化教育的發(fā)展。 第三、溧水缺少仕宦世家。 溧水縣城說來也很古老了,但在縣城內外找不到諸如“大夫第”“進士第”之類的遺址,僅在石湫有個“天官第”??h內少見官宦府第,這說明溧水缺少縉紳之家。因為縣里出不了進士,很少有人釋褐當官;沒人出去當官,又哪來的縉紳之家? 縉紳之家,往往是真正的大地主、大財主,家富蓋藏,生活優(yōu)裕。縉紳之家,往往又是書香門第,祖父輩常由讀書走上仕途,是官僚又是宿儒,家學淵源,衣缽傳承;縉紳子弟更容易躋身庠序,家族中人才濟濟,可執(zhí)經叩問,可切磋琢磨;家中圖書滿架,時文選刊,可隨手取閱。理所當然,縉紳子弟比寒門學子更容易博取功名,所以士宦巨族子弟常常聯(lián)袂登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江南進士主要出自家境優(yōu)裕的富康之家,特別是那些士宦巨族”(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shù)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溧水境內清代少有這樣的仕宦巨族,所以溧水的讀書人鮮有甲科,難登高第。 最明顯的例子是柘塘濮家。濮氏世以耕讀傳家,也經商,但不算富裕。濮瑗考中進士是何等的艱難!考中舉人后借錢進京會試,一試不中,滯留京城準備再考。邊做家教掙錢,邊復習,掙幾兩銀子留一點自己花銷,其余寄錢回家供養(yǎng)父母?!案泳?,館谷四金,寄三金為南中養(yǎng)親計。入都謁師友皆徒步,御寒止老羊裘一襲,四年不易”(濮文暹《濮述》)。考中進士后,濮瑗官至知府,情況就大為改觀,“居官凡三十年,書千卷外,無他蓄,宗族鄉(xiāng)黨待以舉火者數(shù)十家”(《光緒溧水縣志·人物志》)。雖然為官清廉,沒有多少積蓄,但一家老小生活無憂自不待說,還能供養(yǎng)“宗族鄉(xiāng)黨數(shù)十家”。濮瑗發(fā)跡后,家中有千卷藏書,可供兒孫閱讀;何況他自己還能指導兒孫讀書作文,因此,他的兒孫們,科舉道路就平坦多了。濮瑗的兩個兒子同時考中進士,兒孫輩舉人多達七八人。 清代,溧水像濮瑗這樣的仕宦之家,扳著指頭也數(shù)不出幾家,這也是溧水進士稀少的重要原因。
第四、學子信心不足,缺乏踏實刻苦的精神。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燈燭熬紅了明眸,日月熬白了黑發(fā),到頭來仍是一襲青衿,從未換過緋衣、紫袍。溧水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出一個進士,讀書人在仕途上的進取心大受挫傷。 嘉慶年間,當窮秀才濮瑗有了金榜題名的愿望,并對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料引來了同學的嘲笑,甚至遭到前輩老秀才們的呵斥,說他不守本分,口出狂言?!埃ㄥцィ?font face="華文楷體">私謂同學,‘吾邑無科名久矣,宜勉哉!’老輩既聞,則大訶曰:‘孺子何不守分,乃狂言。邑中學問深通者眾矣,上焉者不過以貢生終,而孺子乃妄敢擬科名!’同學也互嘲之”(濮文暹《濮述》)。這就是當時的溧水教育的現(xiàn)狀,銳意進取的讀書人得不到鼓勵,反而遭受打擊。這并不是溧水的秀才們刻意與科舉為仇,而是他們喪失了信心。人們把科舉登第叫做蟾宮折桂,而溧水人更視為比登天還難,于是干脆放棄了追求。 清代,溧水一班讀書人的追求非常卑微,說來可笑。如果能考上秀才,在鄉(xiāng)間謀個塾師的位子,就如愿以償了?!霸囃优嫉檬郏ǜ底ⅲ杭纯贾行悴牛?,人爭延為館師,則平生志滿矣”(濮文暹《濮述》)。 當然,做私塾先生并不是所有秀才的愿望,那些中小地主家庭出生的,“家有三斗糧,不做孩子王”,也夢想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但這些人又不肯在讀書上下功夫,就像今天的高中生一樣,天天做模擬試卷,夸耀模擬考試的成績,當然北大、清華和他們無緣。“吾鄉(xiāng)號讀書者,第取本朝歷科試卷,選誦至數(shù)千篇,以夸揣摩之富,余書未遑及也”(濮文暹《濮述》)。“余書未遑及”,只靠“揣摩”以前考過的“試卷”,欲從中找到考試秘訣,豈非癡心妄想!平時不廣泛閱讀、刻苦寫作,考試時抄襲模仿前科舊卷,東施效顰,畫虎類犬,又豈能不被淘汰?信心不足,缺少踏實刻苦的學習精神,你能說這不是溧水考生名落孫山的重要原因。 清代,溧水教育文化的落后是不爭的事實,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的,我不完全清楚。談幾點非常淺陋的看法,作為引玉之磚,以期大家共同探討,因為這是一個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話題。
|